缠论--笔和递归分类的一些使用场景笔记

 

1. 严笔


定义:经过包含关系处理后,一笔至少有5根K线,并且要求中间的K线方向与笔的方向一致。

分析

这符合经典缠论的“笔”的基本要求:经过包含处理后至少有5根K线,并保持方向一致。

要求“中间K线符合方向”是对笔的走势结构的进一步强调。

结论:定义准确,是一种符合逻辑的笔划分方式。

2. 老笔


定义:经过包含关系处理后,一笔至少有5根K线。

分析

定义宽松,仅满足数量条件(至少5根K线),对方向一致性未作严格要求。

在实际应用中,这种定义更适合初步划分笔结构。

结论:定义合理,但不如样笔严谨。

3. 新笔


定义:一笔至少包含4根经过包含处理的K线,同时新笔中至少包含5根未处理包含关系的K线。

分析

结合了两种条件:

1. 包含处理后至少4根K线;

2. 原始K线数量至少为5根。

这种定义更复杂,可能意在加强对未包含关系处理的原始走势的关注。

与经典缠论中至少5根经过包含处理的K线形成笔的要求有所不同,可能是特定流派的延伸规则。

结论:定义可行,但需明确标注为非经典缠论标准。

4. 4K笔


定义:经过包含处理后,单独4根K线即可形成一笔。

分析

与经典缠论规则不符:经典缠论中,形成一笔通常需要至少5根包含处理后的K线。

这种定义可能基于某些具体场景的简化需求,但容易导致笔划分过于频繁。

结论:定义不严谨,可能适用于特定应用场景,但不符合缠论的基本原则。


综合结论


老笔符合缠论对“笔”划分的基本逻辑,其中样笔更严谨。

新笔4K笔属于对缠论的延伸应用,虽在某些场景中可能有实际意义,但偏离了经典规则,使用时需谨慎,并明确具体适用范围。


在缠论的递归应用中,选择递归类型(固定递归、单级别递归、自适应次级别递归)取决于您分析的目标、交易策略以及数据特性。这些递归方式各有优劣,以下是对它们的分析以及适用场景的建议:


1. 固定递归


定义:递归固定在某一分析级别,无论市场走势如何都严格按照同一级别进行递归分解。

特点

简单明了,规则稳定。

更适合趋势明确的行情,不易因噪声干扰而改变结构。

在单一时间框架内表现较强。

缺点

对于不同级别间的趋势变化不敏感,容易忽略跨级别的隐含信息。

在行情复杂或震荡中,可能会导致信号滞后或丢失关键信息。

适用场景

用于趋势行情的追踪,如日线级别分析长期趋势。

适合初学者掌握缠论结构的基本概念。


2. 单级别递归


定义:递归仅在当前级别内进行,跨越不同级别的结构时不进入更高或更低级别。

特点

专注于单一时间框架,避免多级别干扰。

更贴近当下市场节奏,有助于短线交易。

缺点

缺乏对更高维度结构的理解,可能遗漏宏观趋势。

适合中短线交易,难以捕捉长线机会。

适用场景

短线交易策略,比如1小时级别的波段操作。

对于快速市场变化(如加密货币市场)表现较好。


3. 自适应次级别递归


定义:根据当前走势的级别特点,自适应地切换到次级别进行递归,动态适应市场的变化。

特点

高灵活性,可以根据市场波动特点调整分析级别。

在多级别联动中表现优秀,有助于捕捉宏观与微观趋势。

提供更全面的走势结构解析。

缺点

复杂度高,规则难以定义明确,容易受主观判断影响。

对于初学者可能不易掌握,需依赖经验。

适用场景

适用于跨级别趋势的分析,如从日线级别切入到小时级别。

长短结合的策略中表现突出,例如波段交易结合日内交易。

选择建议


1. 固定递归:适合希望掌握缠论基础的初学者,或者专注于某一级别的长期趋势跟踪。

2. 单级别递归:适合短线或中短线交易者,希望紧贴当前市场节奏。

3. 自适应次级别递归:适合有一定经验的交易者,追求在复杂市场中挖掘更多交易机会。

实践中的折衷


很多缠论实践者会选择结合两种或多种递归方式,例如:

在大趋势中使用固定递归锁定主要方向。

在关键点位时切换到自适应次级别递归寻找入场点。


自适应次级别递归 是一种灵活的缠论分析方法,旨在根据市场走势的实际变化,动态调整递归的级别,捕捉关键结构。以下是其具体的操作步骤与实现思路:

1. 自适应次级别递归的核心原则


动态性:递归级别根据市场波动幅度、节奏以及当前级别的走势特征自适应调整。

多级别联动:通过分析不同级别走势之间的关系,切换到次级别进行更精细的结构划分。

目标:在更小的时间框架内捕捉细节,同时保证整体结构符合缠论原则。

2. 使用步骤


步骤1:确定主级别


1. 选择主要分析级别(例如日线或4小时线)。

2. 观察主级别的走势是否已经形成结构(如中枢、笔、段)。


步骤2:进入次级别


当主级别走势未完全清晰时:

1. 切换到次级别(例如从日线切换到小时线),观察是否有更细致的结构完成条件。

2. 使用次级别递归对走势进行进一步拆解,寻找中枢、笔等结构。


步骤3:触发递归条件


递归至次级别的条件包括:

幅度不足:主级别的走势幅度未满足形成中枢或笔的要求。

细节不明:主级别走势内的关键节点(如高低点)难以判断。

振幅缩小:行情进入震荡,主级别走势难以清晰划分。


步骤4:返回主级别


当次级别递归的结构清晰,满足主级别的特征要求后,回归主级别进行整体判断。

若主级别的关键节点仍不明晰,可继续递归到更低级别。


3. 实现自适应的关键


规则设计


1. 递归深度:限制递归级别,例如只递归到两级以内,避免过度复杂化。

2. 波动特征:设定波动幅度的最小阈值(如ATR或百分比变化),判断是否需要递归。

3. 级别转换:通过中枢完成或笔完成的信号自动触发递归退出。


工具与代码


使用 TradingView 或编程语言(如 Python)构建递归逻辑:

定义主级别和次级别的时间框架。

编写递归条件,例如振幅检测或中枢未完成的判断。

动态调整递归级别,确保输出的走势结构符合缠论要求。


参数优化


结合不同市场(如加密货币、外汇、股票)的特点,优化递归触发条件:

高波动市场:更倾向递归到次级别,捕捉短期机会。

低波动市场:保持在主级别分析,避免过多干扰。

4. 实战应用场景


趋势行情:当主级别趋势强劲但难以确定回调终点时,递归至次级别寻找精准的切入点。

震荡行情:当主级别出现窄幅震荡时,次级别递归有助于确认突破方向。

多级别交易策略:结合主级别的中枢结构和次级别的精细笔划分,制定更灵活的交易计划。

评论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加强缠论的交易概念和规则(如何使用缠论进行交易)

一些追踪土狗的思路,其实工作量挺大的

分享一个缠论自动划线的脚本,目前作者免费开放了。